[悬赏100!]关于和氏璧的疑问:“璧”是怎么拿来做玉玺的呀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1 13:56:03
既然叫“璧”,那么应该是圆形、扁平、中间有小孔的白玉
而玉玺是君王的玉印,印章怎么能用“扁平”的璧来做呢?

还有,璧、珩、玦这些名称很早就有了
就算和氏璧不是璧,为什么当时的人管他叫“璧”呢?
可以叫“璞”什么的嘛
.
wihys:词典说的!还有关于这些玉器的定义很早就有了,不是你问谁说!

杨将军:让我说你什么好呢?!有小孔是璧,环的空要大很多,好不好?

flyfireyoung:如果我没有考证玺的样子,就不会怀疑和氏璧合穿过玉玺的问题了。
还有,刘邦是蛇生的,这是统治者神化自己的惯用伎俩。要我再告诉你么?这个问题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,刘邦可能不是他爹亲生的,关于其中漏洞你可以去看史书,也可以问我。
历史是需要考证的!?

### 请大家注意,不要再全文搬上来了,不知道和氏璧故事的多半就是文盲了

上古玉玺型制扁平,这个样子从西汉皇后之玺就能看出来,这样一来,和氏璧如果足够厚的话(最起码超过4厘米厚),那么来制作玉玺是有可能的,但是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,既然已经是作为器物的“璧”,只取一角来做玉玺是不是很可惜,而且这个璧在当时还是价值连城,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有这么几个疑点
其一,和氏璧是否真实存在,现在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文献是《韩非子》,而成书于战国早期的《左传》却没有记录这样一件事情,实际上《左传》记载与玉器有关的事情很多,为何偏偏遗漏了这么重要的和氏璧,最重要的证据是被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都记载了的王孙圉论宝这件事情,晋国执政赵简子就问楚国的国宝“白珩”而没有提及和氏璧,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知道,和氏璧在春秋晚期,要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,要么就是并不出名,或者楚王特别珍罕,所以秘不示人。还有一个疑点就是,卞和先后把这个和氏璧送给楚厉王,武王,文王,那么根据出自《史记》的《楚世家》来看,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,他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楚厉王,他之前的君主叫做玢冒,而且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,之后楚文王在位十二年,即使卞和三次献宝,假使他第一次献宝时10多岁,那么他至少要活了70多岁或者80多岁才有可能三朝献宝,这样看来也不大可能。再来看另外一个史书中的可疑之处,《战国策》记载说和氏璧在楚威王时被赐给令尹昭阳,而张仪某次在昭阳府赴宴时,这个和氏璧却丢失了,所以怀疑张仪,从此和氏璧在楚国失踪,直到在赵国重现,而《史记-张仪列传》只说令尹“亡璧”并未说丢失的就是和氏璧,今本《战国策》编订晚于《史记》几十年,而且对照马王堆汉墓出土《战国纵横家书》来看,这个事情在汉初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记载,因此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了,另外,作为法家说理散文集大成者的《韩非子》他记录“和氏璧”一事,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主应该辨别人的本质,而非纠缠于这个东西本身,《战国策》是典型的纵横家语,其中极尽夸张之能事,很多事情前后矛盾,与史不合,那里面记录张仪被怀疑盗窃和氏璧之事,目的在于引出他“三寸不烂之舌”因此可信程度也很值得怀疑
其二,从璧的概念来看,璧在春秋战国之前,应该有两种含义,其一是扁平,圆形,中间有孔,且“肉倍于好”的玉器类型,其二是剖割出来的整块玉石,从这个角度讲,和氏璧更可能是后者,《左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“周谚: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”这个璧就是整块玉石的